為了幫助廣大的考生備戰(zhàn)2014年巖土工程師考試,中大網(wǎng)校編輯特地匯總了2014年巖土工程師考試相關輔導資料,希望對您參加本次考試有所幫助,并在此預祝您考試成功。
基樁的布置
基樁的布置宜符合下列條件:
1 基樁的最小中心距應符合表3.3.3-1的規(guī)定;當施工中采取減小擠土效應的可靠措施時,可根據(jù)當?shù)亟?jīng)驗適當減小。
土類與成樁工藝 排數(shù)不少于3排且樁數(shù)不少于9根的摩擦型樁樁基 其他情況
非擠土灌注樁 3.0d 3.0d
部分擠土樁 3.5d 3.0d
擠土樁 非飽和土 4.0d 3.5d
飽和黏性土 4.5d 4.0d
鉆、挖孔擴底樁 2D或D+2.0m(當D》2m) 1.5 D或D+1.5m(當D》2m)
沉管夯擴、鉆孔擠擴樁 非飽和土 2.2D且4.0d 2.0D且3.5d
飽和黏性土 2.5D且4.5d 2.2D且4.0d
注:1 d —圓樁直徑或方樁邊長,D—擴大端設計直徑。
2當縱橫向樁距不相等時,其最小中心距應滿足“其他情況”一欄的規(guī)定。
3當為端承型樁時,非擠土灌注樁的“其他情況”一欄可減小至2.5d.
2 排列基樁時,宜使樁群承載力合力點與豎向永久荷載合力作用點重合,并使基樁受水平力和力矩較大方向有較大抗彎截面模量。
3 對于樁箱基礎、剪力墻結構樁筏(含平板和梁板式承臺)基礎,宜將樁布置于墻下。
4 對于框架-核心筒結構樁筏基礎應按荷載分布考慮相互影響,將樁相對集中布置于核心筒和柱下,外圍框架柱宜采用復合樁基,樁長宜小于核心筒下基樁(有合適樁端持力層時)。
5 應選擇較硬土層作為樁端持力層。樁端全斷面進入持力層的深度,對于黏性土、粉土不宜小于2d,砂土不宜小于1.5d,碎石類土,不宜小于1d.當存在軟弱下臥層時,樁端以下硬持力層厚度不宜小于3d.
6 對于嵌巖樁,嵌巖深度應綜合荷載、上覆土層、基巖、樁徑、樁長諸因素確定;對于嵌入傾斜的完整和較完整巖的全斷面深度不宜小于0.4d且不小于0.5m,傾斜度大于30%的中風化巖,宜根據(jù)傾斜度及巖石完整性適當加大嵌巖深度;對于嵌入平整、完整的堅硬巖和較硬巖的深度不宜小于0.2d,且不應小于 0.2m.
墊層施工
1.施工機械
(1)粉質黏土與灰土:宜采用平碾、振動碾或羊足碾,中小型工程也可采用蛙式夯、柴油夯。
(2)砂石:宜用振動碾。
(3)粉煤灰:宜采用平碾、振動碾、平板振動器、蛙式夯。
(4)礦渣:宜采用平碾振動器或平碾、蛙式夯。
2.施工方法、分層鋪填厚度、每層壓實遍數(shù)
宜通過試驗確定。除接觸下臥軟土層的墊層底層應根據(jù)施工機械設備及下臥層土質條件的要求具有足夠的厚度外,一般情況下,墊層的分層鋪填厚度可取200~300mm。為保證分層壓實質量,應控制機械碾壓速度。
3.含水量控制
粉質黏土和灰土墊層土料的施工含水量宜控制在最優(yōu)含水量Wop±2%的范圍內,粉煤灰墊層的最優(yōu)含水量宜控制在最優(yōu)含水量Wop±4%的范圍內。最優(yōu)含水量可通過擊實試驗確定,也可按當?shù)亟?jīng)驗取用。
4.其他施工要點
(1)當墊層底部存在古井、古墓、洞穴、舊基礎、暗塘等軟硬不均的部位時,應根據(jù)建筑對不均勻沉降的要求予以處理,并經(jīng)檢驗合格后,方可鋪填墊層。
(2)基坑開挖時應避免坑底土層受擾動,可保留約200mm厚的土層暫不挖去。嚴禁擾動墊層下臥層的淤泥或淤泥質土層,防止其被踐踏、受凍或受浸泡。在碎石或卵石墊層底部宜設置150~300mm厚的砂墊層或鋪設一層土工織物,以防止淤泥或淤泥質土層表面的局部破壞。
(3)墊層底面宜設在同一標高上,如深度不同,基坑底上面應挖成階梯或斜坡搭接,并按先深后淺的順序進行墊層施工,并按先深后淺的順序進行墊層施工,搭接處應夯砸密實。
(4)粉質黏土及灰土墊層分段施工時,不得在柱基、墻角及承重窗間墻下接縫。上下兩層的縫距不得小于500mm。接縫處應夯壓密實。
(5)灰土應拌和均勻并應當日鋪填夯壓?;彝梁粔好軐嵑?d內不得受水浸泡。粉煤灰墊層鋪填后宜當天壓實,每層驗收后應及時鋪填上層或封層,防止干燥后松散起塵污染,同時應禁止車輛通行。墊層竣工后,應及時進行基礎施工與基坑回填。
(6)鋪設土工合成材料時,下鋪地基土層頂面應平整,防止土工合成材料被刺穿、頂破。鋪設時應把土工合成材料張拉平直、繃緊,嚴禁有褶皺;端頭應固定或回折錨固;切忌曝曬或裸露;連接宜用搭接法、縫接法和膠結法,并均應保證主要受力方向的聯(lián)結強度不低于所采用材料的抗拉強度。
樁基礎的勘察
1. 勘探點間距
(1) 對于端承樁和嵌巖樁:主要根據(jù)樁端持力層頂面坡度決定,宜為12-24m,當相鄰兩個勘探點揭露出的層面坡度大于10%時,應根據(jù)具體工程條件適當加密勘探點;
(2) 對于摩擦樁:宜為20-30m布置勘探點,但遇到土層的性質或狀態(tài)在水平方向分布變化較大,或存在可能影響成樁的土層存在時,應適當加密勘探點;
(3) 復雜地質條件下的柱下單樁基礎應按樁列線布置勘探點,并宜每樁設一勘探點。
2. 勘探深度
(1) 布置1/3-1/2的勘探孔為控制性孔,且安全等級為一級建筑樁基,場地至少應布置3個控制性孔,安全等級為二級的建筑樁基應不少于2個控制性孔??刂菩钥咨疃葢┩笜抖似矫嬉韵聣嚎s層厚度,一般性勘探孔應深入樁端平面以下3-5m;
(2) 嵌巖樁鉆孔應深入持力層巖層不小于3-5倍樁徑;當持力巖層較薄時,應有部分鉆孔鉆穿持力巖層,巖溶地區(qū),應查明溶洞、溶溝、溶槽、石筍等的分布情況。
工程地質測繪
工程地質測繪一般在可行性研究勘察階段或初步勘察階段進行。在詳細勘察階段可對某些專門地質問題作補充調查。
1. 工程地質測繪的比例尺
(1) 可行性勘察研究階段可選用:1:5000~1:50000,
(2) 初步勘察階段可選用:1:2000~1:10000,
(3)詳細勘察階段可選用:1:200~1:2000。
對工程有重要影響的地質單元體,必要時可采用擴大比例尺表示。
2. 工程觀測點的布置和定位
地質觀測點的布置應有代表性,地質觀測點的定位可選用目測法,半儀器法和儀器法。對地質構造線、地層接觸線、軟弱夾層、地下水露頭、有重要影響的不良地質現(xiàn)象等,宜采用儀器法定位。
編輯推薦:
更多>>巖土工程師考試輔導資料
更多關注:巖土工程師報考條件 注冊巖土工程師考試科目 注冊巖土工程師教材
(責任編輯:lj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