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S08402-1994(GB/T6583-1994)將質量保證定義為:“為了提供足夠的信任表明實體能夠滿足質量要求,而在質量體系中實施并根據(jù)需要進行證實的全部有計劃和有系統(tǒng)的活動”。在ISO9000:2000文件中修改為:“質量管理一部分,致力于提供質量要求會得到滿足的信任。”
質量保證的概念在80年代中期被應用于醫(yī)療機構,它被定義為通過有計劃和系統(tǒng)的活動提供對正確操作過程的信心醫(yī)學教育|網(wǎng)搜集整理。臨床檢驗分為分析前、分析中和分析后三個過程。分析前的過程包括實驗選擇、標本采取、標本運輸和標本處理。分析中包括執(zhí)行實驗、結果回顧和解釋;分析后的過程包括結果報告和標本的存儲和管理。質量保證要求實驗室評價整個實驗的效率和實效性,實驗室可以通過未被接收標本數(shù),實驗時間,被污染的標本數(shù),報告差錯數(shù)等明確質量指標監(jiān)測整個實驗過程。
美國在1988年提出的臨床實驗室改進修正案(CLIA88)中,明確地將QA活動分為11個部分。這些規(guī)定比較具體,實驗室易于執(zhí)行,也容易檢查落實。人們在肯定美國CLIA88在明確質量保證同時,也指出它的不足。首先是CLIA88沒有對質量改進(QI)給予足夠的重視,也沒有提到質量(管理)體系(QS)這個先進概念。
(責任編輯:liushengbao)